近日,有媒体报道,在二手网络交易平台上,有人以“卖助眠药”为名,销售管制类精神药品,一些号称能搞到助眠药物的药贩子声称有相关药物,加微信就能购买。
那么,此类药品真的能轻易买到吗?买卖、持有这类药物达到一定数量,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?
乱象:二手交易平台销售处方“安眠药”,售价上涨十多倍
在二手交易平台,有的卖家以“助眠神器”为名,销售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“三唑仑”以及其他类别的管制精神药品。
还有的卖家在失眠相关论坛专门贴出自己的微信,称想要快速治疗失眠,可以私聊联系。
双方取得联系后,卖家会发来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商品,往往是普通商品链接,但售价却是三唑仑、地西泮等药物的十多倍。
购买后,卖家会通过快递邮寄药品。
镇静安眠药可用于治疗失眠、焦虑,但其实很多管制类精神药品,滥用后也可以成为毒品。
目前国家规定的相关药品一共430多种,其中有精神抑制类、麻醉类等,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购买。
专家:地西泮等一旦滥用会成瘾,医生考取处方资格才能开药
专家告诉记者,地西泮就是常见的“安定”,小剂量使用有镇静的作用,中剂量使用有催眠的作用,但如果大剂量使用就有麻醉的作用,容易依赖和成瘾,非医疗目的使用可被当成毒品。
专家表示,现在网络上购买管制类精神药物的,一般有两种人:
一种是为了过量服用,把它当做“毒品”使用,这也是打击的重点;
另一类人,虽然出现了精神上的焦虑症状,但苦于社会传统对“精神疾病”的担心,不去看医生,自行买药服用,这也非常危险。
“医生必须考取这一类药品的处方资格才可以开药,而且对于医生开多大的量有严格限制。有些人有精神相关的疾病,但是不愿意去精神科就诊。其实,精神类的疾病就是心理上的感冒,药物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,因为它们风险太高,我们才有管控。”
然而,二手交易平台上仍然能够买到此类药品。
对此,一家二手交易平台表示,管制类药物都属于违规违禁品,平台有禁止发布的限制措施。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平台举报,平台会及时核实、下架,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等处理。
此外,平台会不断更新词库等加大对商品变形词的甄别,并已和相关执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击网络黑产。
律师:贩卖精神管制类药品也可能被认定为贩毒并追究刑责
记者梳理发现,2019年8月至今年8月,两年间共有231起涉及走私、贩卖常见一、二类精神药品的刑事案件宣判。
其中违法者多通过互联网社区推销,利用二手平台进行支付,通过物流快递完成交易,形成一个完整“网上黑市”交易链条。
山东济南历下区警方就在走访中发现,辖区内一家医院开具了比往常多3至4倍的精神类药品,这些药品都被一个团伙卖到了外地,供瘾君子吸食。
历下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民警介绍说:“一个犯罪嫌疑人一天上六七个科室,甚至还会换别的医院,装病长期开药。嫌疑人在网上把药贩卖给瘾君子,药价翻了4到5倍,赚取差价,这就是贩毒的行为。”
律师介绍,国家禁毒办专门有对管制类精神药品、麻醉药品依赖性折算表。
湖南一被告人罗某某贩卖4支140毫克地西泮,盈利48元,根据《非法药物折算表》等于0.000014克海洛因,其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,并处罚金3000元。
走私、贩卖、运输毒品,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。
而精神类管制药品和麻醉药品可作为毒品予以认定,以药品的名义贩卖毒品,采用隐蔽手段或明显违背合法物品惯常交接方式的,也极易认定为贩卖毒品。如果购买人以上述方式购买,同理会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。
小央提示
安眠药不是所有失眠者的“解药”,滥用更可能导致成瘾,绝不能擅自服用。病急乱投医乱吃药,听信误信亲友或网上信息自我解决,大剂量长时间服用不恰当的药物,只会让失眠症状越来越重,危害身体健康。
不能“滥”用药,但也不能“惧”用药。有问题就及时看医生,谨遵医嘱服药,不要自己硬撑!担心药物副作用,对一切药物拒之门外,只会让失眠问题越来越严重,失眠对身体的损害远远超过药物的所谓副作用。在现代医学指南和专业医生指导下,绝大多数安眠药的副作用是可控的,不必杯弓蛇影。
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、中国青年网、人民网、央视网